《明清城墙》,此词条收录于12/16,仅供参考
明清城墙(英文:City Wall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即中国明清城墙。指建成于中国明清时期,兼具权力象征、空间规划、军事防御、抗洪防灾等各种功能的体系性城市构筑物。
明清城墙项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现由南京明城墙牵头,联合多座城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名录,并计划于南京建造中国明清城墙博物馆,作为联合申遗城墙展馆。
联合申遗的城墙分别为南京、西安、兴城、襄阳、荆州、临海、寿县、凤阳、正定、宣化、汀州(长汀)、开封、肇庆、歙县十四座城墙,分别代表了中国明清时期国都京师和地方州府的城墙遵循尊卑有序的原则,以及都城、王城、府城或州城和卫所规格大小的严格的规定。
中国明清城墙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核心物质要素;展现了多民族统一国家不同级别城市差序格局的逻辑体系;反映了中国传统宇宙观、风水堪舆、人地和谐及天人合一理念的实践成就。
2008年3月28日,明清城墙项目(南京、西安、荆州、兴城)根据Ⅲ、Ⅳ遴选标准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后陆续有城市加入。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发送到本站邮箱,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